1. 
    
    <del id="pp7wm"><form id="pp7wm"></form></del>
    1. <del id="pp7wm"></del><th id="pp7wm"><progress id="pp7wm"></progress></th>
      1.  
         

        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(fā)布,涵蓋人工智能、量子等領域

        集微網消息,2月29日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(fā)布了2023年度“中國科學十大進展”。2023年度“中國科學十大進展”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學和醫(yī)學、人工智能、量子、天文、化學能源等科學領域。

        2023年度“中國科學十大進展”分別為:

        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

        揭示人類基因組暗物質驅動衰老的機制

        發(fā)現大腦“有形”生物鐘的存在及其節(jié)律調控機制

        農作物耐鹽堿機制解析及應用

        新方法實現單堿基到超大片段DNA精準操縱

        揭示人類細胞DNA復制起始新機制

        “拉索”發(fā)現史上最亮伽馬暴的極窄噴流和十萬億電子伏特光子

        玻色編碼糾錯延長量子比特壽命

        揭示光感受調節(jié)血糖代謝機制

        發(fā)現鋰硫電池界面電荷存儲聚集反應新機制

        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

        天氣預報是國家重大戰(zhàn)略需求,也是國際科學前沿問題。華為云計算技術有限公司田奇團隊在天氣預報領域取得了新突破?;谌斯ぶ悄芊椒ǎ麄儤嫿艘粋€三維深度神經網絡模型,稱為盤古氣象大模型。

        其主要技術貢獻有三點。一是采用了三維神經網絡結構,更好地建模復雜的氣象過程。二是采用地球位置編碼技術,提升訓練過程的精度和效率。三是訓練具有不同預測時效的多個模型,減少迭代誤差、節(jié)約推理時間。

        盤古氣象大模型在某些氣象要素的預報精度上超越了傳統(tǒng)數值方法,且推理效率提高了上萬倍。在全球高分辨率再分析數據上,盤古氣象大模型在溫度、氣壓、濕度、風速等重要天氣要素上,都取得了更準確的預測結果,將全球最先進的歐洲氣象中心集成預報系統(tǒng)的預報時效提高了0.6天左右。

        盤古氣象大模型也可用于極端天氣預報。在2023年汛期,盤古氣象大模型成功預測了瑪娃、泰利、杜蘇芮、蘇拉等影響我國的強臺風路徑。

        玻色編碼糾錯延長量子比特壽命

        理論上,量子計算機具有超越經典計算機的算力,但受噪聲干擾后容易出現量子退相干,導致錯誤率比經典計算機至少高十多個量級。

        量子糾錯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途徑,通過量子編碼使得一個被保護的邏輯量子比特的相干壽命,超過量子電路中最好的物理比特的相干壽命。此時,意味著糾錯過程超越了量子糾纏的盈虧平衡點,這是構建邏輯量子比特的必要條件。

        但量子態(tài)具有不可克隆性,量子計算機無法通過備份來糾正錯誤,量子糾錯過程會引入新的錯誤,造成誤差累積,甚至出現越糾越錯的局面。

        南方科技大學和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的俞大鵬院士與徐源研究團隊,聯合福州大學鄭仕標、清華大學孫麓巖等團隊依據玻色編碼量子糾錯方案,開發(fā)了基于頻率梳控制的低錯誤率宇稱探測技術,大幅延長邏輯量子比特的相干壽命,超盈虧平衡點達16%,實現了量子糾錯增益。該成果是通往容錯量子計算道路上的一項重要成果。

        發(fā)現鋰硫電池界面電荷存儲聚集反應新機制

        鋰硫電池具有極高的能量密度和較低的成本,然而,鋰硫電池的廣泛應用還未能實現。因為它在充放電過程中,電池性能會快速下降。受限于傳統(tǒng)原位顯微研究技術的時空分辨率低及鋰硫體系不穩(wěn)定等因素,人們對其內部發(fā)生的化學反應過程尚不清楚,無法針對性解決問題。

        廈門大學廖洪鋼、孫世剛和北京化工大學陳建峰等開發(fā)高分辨電化學原位透射電鏡技術,耦合真實電解液環(huán)境和外加電場,實現對鋰硫電池界面反應原子尺度動態(tài)實時觀測和研究。

        近百年來,電化學界面反應通常被認為僅存在“內球反應”和“外球反應”單分子途徑。該研究揭示出電化學界面反應存在第三種“電荷存儲聚集反應”機制,加深了對多硫化物演變及其對電池表界面反應動力學影響的認識,為下一代鋰硫電池設計提供指導。

          2024年2月29日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(fā)布了2023年度“中國科學十大進展”,分別為: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、揭示人類基因組暗物質驅動衰老的機制、發(fā)現大腦“有形”生物鐘的存在及其節(jié)律調控機制、農作物耐鹽堿機制解析及應用、新方法實現單堿基到超大片段DNA精準操縱、揭示人類細胞DNA復制起始新機制、“拉索”發(fā)現史上最亮伽馬暴的極窄噴流和十萬億電子伏特光子、玻色編碼糾錯延長量子比特壽命、揭示光感受調節(jié)血糖代謝機制、發(fā)現鋰硫電池界面電荷存儲聚集反應新機制。2023年度“中國科學十大進展”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學和醫(yī)學、人工智能、量子、天文、化學能源等科學領域。

          “中國科學十大進展”遴選活動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(chuàng)新的重要論述,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基礎研究重大決策部署,堅持“四個面向”,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“兩條腿”走路,宣傳我國基礎研究重大進展,弘揚科學家精神,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,開展科學普及,提升全民科學素養(yǎng),為推動我國基礎研究高質量發(fā)展,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根基。

          “中國科學十大進展”遴選活動自2005年啟動已成功舉辦19屆。本次活動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高技術研究發(fā)展中心(基礎研究管理中心)和科學傳播與成果轉化中心承辦,《中國基礎科學》《科技導報》《中國科學院院刊》《中國科學基金》《科學通報》協(xié)辦,分為推薦、初選、終選、審議4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《中國基礎科學》等推薦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(fā)表的600多項科學研究成果,由近100位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從中遴選出30項成果,在此基礎上邀請了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2100多位基礎研究領域高水平專家對30項成果進行投票,評選出10項重大科學研究成果,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咨詢委員會審議,最終確定了入選2023年度“中國科學十大進展”的成果名單。


        ·  2022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(fā)布

        ·  2021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(fā)布

        ·  2020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(fā)布

        ·  2019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(fā)布

        ·  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(fā)布

        ·  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出爐

        ·  2016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(fā)布

        ·  2014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(fā)布

        ·  2011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(fā)布

        ·  2010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(fā)布



         
        欧美日韩午夜国产一区,亚洲欧洲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国产欧美精品一区,秋霞在线毛片免费天天看
        1. 
          
          <del id="pp7wm"><form id="pp7wm"></form></del>
          1. <del id="pp7wm"></del><th id="pp7wm"><progress id="pp7wm"></progress></th>